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思想中的身體論研究
Studies on Body Theory in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 
開課學期
105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林永勝 
課號
CHIN7424 
課程識別碼
121 M088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402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52CHIN7424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身體雖然是人與生俱來者,但身體此一概念,到了二十世紀才逐漸成為重要的文化術語,這與現象學的發展有關。此一概念在八十年代開始在中文學界受到重視,有關中國古代與當代之身體觀研究也蔚為風潮,這是因為不管是中國本土興起的儒、道思想,或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,其核心都是一種體驗的形而上學,故在討論個體與世界、與終極真理之關係時,必然無法將身體因素排除,而只探求理性或意識。而對身體的理解與體驗有所差異,也會建構出不同的本體、心性與工夫的思考。在此同時,這些不同類型的身體理解與實踐方式也會滲透到醫療、文學、藝術、家庭、政治等各種領域。故藉由對中國古代身體觀之探討,有助於學者對中國古代的思想、宗教與文化,產生更深入的理解與更全面性的視野。 

課程目標
一、理解東方的身體觀與西方的身體哲學之異同
二、探討儒家、道家對身體的主要理解及其差異
三、思考身體觀研究對於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意義
 
課程要求
修課學生需進行一次課堂報告
期中作業一份,分析儒家與道家對心與氣之理解異同
期末報告一份,與授課老師討論後擇定題目,探討自身較關注的文獻與議題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石田秀實,《氣•流動的身體》,台北:金陵出版社
米德,《心靈、自我與社會》,桂冠圖書公司
李建民:《發現古脈:中國古典醫學與術數身體觀》(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07)
張再林:《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》(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8)
畢萊德,《莊子四講》,聯經
博蘭尼,《意義》,聯經
湯淺泰雄,《靈肉探微-神祕的東方身心觀》
黃光國,《儒家關係主義》,台大出版中心
楊儒賓,《儒門內的莊子》台北,聯經圖書公司,2015
楊儒賓,《儒家身體觀》,台北: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
雷可夫、詹森,《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》,台北:聯經,2006
榮格,《榮格自傳》,台北:張老師文化
榮格、湯淺泰雄等,《黃金之花的秘密》,台北:商鼎出版公司
劉苑如編:《遊觀——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國文學與宗教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2009)
劉暢:《心君同構: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種原型範疇分析》(天津:南開大學出版社,2009年)
賴錫三,《丹道與易道─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》,台北:新文豐圖書公司
賴錫三,《當代新道家─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》台北:台大出版中心
蘇以文,《隱喻與認知》,台大出版中心
 
參考書目
方萬全,〈莊子論技與道〉《中國哲學與文化》,第六輯
安樂哲(Roger T. Ames),〈古典中國哲學中身體的意義〉,《世界哲學》2006年第5 期
李清良:〈中國身體觀與中國問題——兼評周與沉《身體:思想與修行》〉,《哲學動態》,第5期(2006),頁21-27。
周與沉,「中國身體觀研究述評」,收入氏著:《身體:思想與修行——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》(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5),頁26-46。
林文琪:〈論對於道的認識是一種身體化的認識-以《老子》、《管子》四篇為例的說明〉,《東吳哲學學報》第12 期,2005
夏含夷,〈《老子》第五章中橐籥之喻與戰國養生學〉,收入氏著:《遠方的時習:《古代中國》自選集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),頁174-184。
費俠莉(Charlotte Furth),〈再現與感知-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〉,《新史學》第10 卷第4 期,1999
黃俊傑:〈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「身體政治論」:特質與涵義〉,《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》
黃俊傑:〈中國思想史中「身體觀」研究的新視野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20 期(2002)
楊儒賓,〈「山水」是怎麼發現的――「玄化山水」析論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,第30 期,頁209-254。
楊儒賓,〈屈原為什麼抒情〉,《台大中文學報》第40期(2013),頁101-144。
鄭毓瑜:〈身體時氣感與漢魏「抒情」詩——漢魏文學與楚辭、月令的關係〉,收入鄭毓瑜編:《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:自然、審美與比較研究》(臺大出版中心,2005),頁227-266。
鄭毓瑜:〈從病體到個體──「體氣」與早期抒情說〉,收入楊儒賓編,《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》,頁417-459。
燕連福:〈中國哲學身體觀研究的三個向度〉,《哲學動態》,第11期(2007),頁49-55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1  當代有關中國身體觀的幾種研究進路 
第2週
2/28  和平紀念日 
第3週
3/07  東洋的身體觀─從Meta-physics到Meta-physiopsychology 
第4週
3/14  氣與流動的身體 
第5週
3/21  從禮樂到修身─早期儒家對自我的理解與實踐 
第6週
3/28  身、心的層次與主體─思孟學派的五行說 
第7週
4/04  春假 
第8週
4/11  荀子的禮義身體觀 
第9週
4/18  技藝之道與默會之知 
第10週
4/25  神話、身體與隱喻 
第11週
5/02  莊子的身體觀與形氣主體 
第12週
5/09  還丹與聖胎─內丹派的身體煉金術及其思維 
第13週
5/16  身體與國體:古代思想中的身體政治論 
第14週
5/23  身體的規訓 
第15週
5/30  端午節 
第16週
6/06  身體、感知與抒情 
第17週
6/13  綜合討論